《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于2005年9月2-3日在上海市佘山森林宾馆召开《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讨会,来自11个单位的1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承办。
会议由两部分组成,
首先由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代表分别作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张成洪老师结合上海市教委的项目"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介绍了上海市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上海地区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近期的相关工作,以及针对本项目的计划和安排做了报告。中山大学李兴国老师做了关于广东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的报告。
与会人员对项目内容和项目计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整理和归纳,形成以下意见和本次会议纪要:
会议由两部分组成,
首先由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代表分别作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张成洪老师结合上海市教委的项目"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介绍了上海市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上海地区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近期的相关工作,以及针对本项目的计划和安排做了报告。中山大学李兴国老师做了关于广东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的报告。
与会人员对项目内容和项目计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整理和归纳,形成以下意见和本次会议纪要:
- 进一步明确了项目任务:
1)制定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确定高校信息化主要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指标框架基本不变,框架里面的指标内容可以随时间改变。
2)为指标体系中的内容设定参考标杆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参考的值要有区别。 - 针对项目思路的主要结论:
1)把指标体系和参考操作标准相分离: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框架;参考标杆在一定阶段就是一种要求或者目标,其可操作性比较好,但其阶段性也更强。
2)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是对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照理需要考察教师、学生个体使用后对其学习、科研的效果,但这样影响因素太多,尚有许多争议,过于复杂。我们现在暂时假定信息化的使用一定能对教师、学生个体的教学科研有帮助(这些课题另外研究),因此我们把学校(而不是个体)作为考察对象,重点考察使用情况。
3)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按照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样一个维度划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
2005年11月29日
200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