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2018年10月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在成都开幕。本次会议是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8·秋)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来自教育信息化分会198所高校会员和11家企业会员的380多名代表参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处副处长董晶到会并致辞,四川大学副校长梁斌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辞,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种连荣代表第七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开幕式由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沈富可主持。
张大良代表高等教育学会致辞,他高度评价了教育信息化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向奋战在信息化战线的同志们和为信息化事业提供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敬意。张大良指出,在全国教育大会刚刚胜利闭幕之际,大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在国家教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认真谋划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略,并对高校信息化下一阶段发展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进一步深刻领会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智库;二是进一步储备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占据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学术高地;三是抓好成果导向,由单纯强调技术进步向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转变,要确保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四是突出协作,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致辞
董晶代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致辞,她首先肯定了学术年会对于总结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经验、推动信息化发展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历史时期,就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部署,推动教育信息化2.0的实现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历史成就,我们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是科学的、成功的,并将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完善;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信息化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要着眼全局,为实现教育信息化2.0在高校落地,应围绕教育资源的拓展、信息素养的提升、从应用驱动到创新引领,从规模速度向质量贡献转变等重点环节开展工作。
图: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处副处长董晶致辞
种连荣理事长作了题为“新时代、新作为,推进高校信息化新发展”的工作报告,首先介绍了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自2017年12月8日成立以来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工作要点,以“一个坚持,两条主线,三个贴近,四个常抓不懈”为指导思想,着重在“四个创新”上发力作为,即创新分会机制体制,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新课题研究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学术交流形式,推动国内国际、校企融合活动;创新分会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分会服务能力。其次是一年来分会科学、民主、规范办会的情况,种连荣表示,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分会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截至2018年9月,已拥有高校会员423个、企业会员58家,分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潮的中坚力量。第三是学术兴会方面,包括举办、承办学术会议,开展课题研究,举办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等活动,其中重点介绍了创新模式、探索开展学会专项研究工作,及其重点课题“高校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及监测体系建设”的情况。第四是分会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邀请,组织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的情况。最后,种连荣代表分会向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为本次会议召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了感谢。
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种连荣作工作报告
本次学术年会共收到来自各高校的101篇投稿论文,经专家评审,决定收录69篇并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内容涉及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建设模式与评价体系、数据治理、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框架平台与关键技术、业务系统与应用、高性能计算与网络等,反映了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热点。其中北京大学李晨的《基因遗传算法在短文本情感分类中的应用》等7篇被四川大学学报正刊收录。张大良、董晶、梁斌为以上7篇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了正刊收录证书。
图:张大良、董晶、梁斌与论文作者代表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学术年会于19日下午、20日全天举行专场学术报告会,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学者和专家,5家企业会员代表先后发言。
围绕“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淡江大学资讯处处长郭经华上做了《数字转型-empower the future》主题演讲,郭教授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情况,研究了美国educause对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历年关注点,探究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人工智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想法,并介绍了淡江大学数字化转型实践,以学生成功培养为目标,提出了新学习、新思维的建设理念,探讨了高校应对数字化时代到来的应对和转变;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张巍以《“小问题”推动“大建设”-高校如何建设信息系统》为题,从要不要建设、如何建设,信息化部门关注什么三个问题出发,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从系统谁建、系统立项、经费管理、方案编制、过程管理、验收管理、系统运维等多个方面剖析了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提出了信息化部门应该关注师生面向师生、统一认证标准、数据生产与管理使用、系统安全、移动应用的五个方面,对建设甲方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武俊明作《高校信息化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的报告,分享了内蒙古高校信息化协同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心得,介绍了内蒙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特点;郑州科技学院网络中心主任李振峰以《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_以河南省为例》为题,介绍了河南地区及他本人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为其它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建设提供了借鉴思路。
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同济大学后勤党委书记林强以《舌尖上的“智慧”--高校“智慧餐饮”体系架构探索》为题,介绍了同济大学以人为本的智慧餐饮建设情况,以满足师生实际需求和实现全业务管理为视角阐述了“智慧餐饮”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以“标准体系、食材管理、智能消费、饮食生态、食品安全、数据分析”为内涵的“智慧餐饮”基本架构,规划并构建了校园“智慧餐饮”的全业务闭环体系;四川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磊做《四川大学智慧校园及教学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以四川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启动和规划设计为出发点,突出智慧感知、智慧融合、智慧分析和智慧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分享了四川大学智慧教室、智慧位置、校园仿真等特色信息化服务;上海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孙小影在其《上海科技大学智慧校园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上海科技大学小而精的整体化发展模式,以SAP和智慧课堂为例的分享了上海科技大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模式。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具体方案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刘欢围绕《前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灵活实践》,分析了前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历程及实践运营,为高校类似建设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南开大学信息办主任张四海以《南开大学移动应用建设探索》为题,介绍了南开大学在高校移动门户和移动端应用建设上的探索实践,分享了南开大学近年移动应用建设运行的经验,并提出开源南开大学移动应用的想法,为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信息主管李中振以《基于阿里钉钉平台的多组织协作与管理的应用经验》为题,介绍了哈工大在办公和业务应用方面的建设经验,着重分享了钉钉如何用于学校组织体系管理和业务服务方面的成果。
在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李若淼以《北京大学基于WAF服务的网站安全探索》为题,从技术层面分享了北京大学近年来基于WAF应用服务搭建安全网站系统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网站安全的建设之路。
在企业经验分享方面,成都康赛技术总监马晨曦作《高校数据治理的纵横之数2018》的技术报告,以数据治理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数据治理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康赛公司高校数据治理的方法,分享了以全量数据中心为抓手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经验;三盟科技副总裁欧阳雨森以《AI+大数据,助力智慧校园打造最强大脑》为题,介绍了三盟科技在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研发的思路,提出了三盟科技的“教育大脑”理念,分享了实践案例;华为存储技术总监陈继宁以《华为存储助力智慧校园》建设为题,分享了华为公司依托智能存储支撑高校数据库业务系统、私有云建设以及HPC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经验;北京通元软件市场总监胡艳平以《高校网站建设该如何走向国际化》为题,分享了国外一流大学的网站设计特点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国际化网站的建设要素,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网站的建设思路;北京网景技术开发中心王冬梅以《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站运维安全-24小时值班读网》为题,介绍了实现值班读网制度的实践经验,并通过案例分享了网景在服务值班读网方面的实践和心得。